查看原文
其他

这些小技巧,却让课堂大不同 | 数字课堂

丁小彦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-11-23
点击[中小学数字化教学],关注我们!


这些小技巧,在生活中随处可见,只要花点小心思,就能让课堂大不同。今天,和数老师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小技巧,又是怎样让课堂与众不同的吧。


借信息技术之力助推语文教学方式变革


文  |  丁小彦


清晨,迈着轻快的脚步,走上教学楼的第一步台阶,我们便能听见伴着古琴曲《高山流水》的《三字经》诵读:“……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……”踩着韵律的节拍走进教室,《阳关三叠》背景音乐下的《千字文》诵读开始。放下书包正在取书的学生、负责收本子的学生、端坐着望着大屏幕的学生,嘴里齐诵着:“……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……云腾致雨,露结为霜 ……云苏潘葛,奚范彭郎……”多媒体设备中传送出的舒缓琴声,诗文的韵律与学生的诵读,合奏出世间最美的儿童晨曲,把学生带入美妙的世界,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,受到熏陶,熟读成诵。


插上信息技术翅膀的语文教学,实现了学习的跨越时空,穿越抽象,激活思维,主动建构,让语文教学立起来、活起来。


135编辑器

一、穿梭至PPT里的古今经典


现在的语文课堂,PPT如同粉笔、黑板一样不可缺少。它聚焦学生的关注点、兴趣点、思考点、交流点、知识点等,清楚地呈现教学内容,指导学生高效学习。最令笔者喜欢的是,它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里将古往今来的经典文段、画面、音乐呈现出来,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其中,就一个话题与大师跨越时空进行对话,逐步打开学生的视野,认识慢慢提升。


五年级的习作课上,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明确习作要求——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,选择写作“镜头”。学生习作过程中,教师行走“S”线路,充分了解学生学情,但发现许多学生没能写出人物的特点。这时教师点开PPT,邀请古今中外的名人,一张PPT上同时出现三位著名作家——曹雪芹、徐光耀、马克·吐温的头像。鼠标轻轻一点曹雪芹的头像,立刻响起王熙凤说话的声音,透过声音凸显她的鲜明人物形象;轻轻点一下徐光耀的头像,屏幕立刻出现小兵张嘎摔跤的场景,小嘎子的一招一式有着强烈的代入感,让学生如身临其境,拉近与小嘎子的距离,对他有了直观的认识……借助PPT,教师可以将描写的人物片段集中展示出来:


“天下真有这样标志人物,我今儿个可算头一回见了,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里,一刻不忘,瞧这通身的气派,哎,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,倒像是嫡亲的孙女。”


起初,小嘎子精神抖擞,欺负对手傻大黑粗,动转不灵,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,总想使巧招,下冷绊子,仿佛很占了上风。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,塌着腰,合了裆,鼓着眼珠子,不露一点儿破绽(zhàn)。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,终于三抓两挠,揪在了一起。


他微笑着接了过去,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,里面还有折纹,还有皱纹,还有螺旋纹,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······


通过细品三段文字,学生可感悟出如何才能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,轻松总结出写作秘诀:曹雪芹抓住王熙凤的语言描写,刻画出她泼辣张狂的性格;徐光耀抓住小兵张嘎的动作描写,表现出他聪明、机灵、好胜的个性;马克·吐温抓住托德的表情描写,塑造出了一个藐视穷人、傲慢无礼的小市民形象。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认识,再次修改习作时就有了方向和方法,人物特点得以凸显。


PPT就是这样在语文课上带领学生往来于古往今来的经典文段中,让学生立体化接受信息,思维得到启迪,饶有趣味地主动思考,自觉高效地学习。



135编辑器

二、再现于视频中的立体世界


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受时空限制,有时无法抵达文字描写的场景。这时出现一段视频,学生就会穿越时空,走进它所展示的立体世界。这种直观感受有时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。


《打电话》是语文五年级下册一篇相声体裁的课文,学生是第一次接触。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、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,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,结果被他东拉西扯,说了两个多小时,既误了自己的事,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。


(一)阅读文字,深入思考,理解特点


课堂上,学生通过浏览,很快知道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内容,教师也可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:“刚才在浏览《打电话》这篇文章时,我看见许多同学笑了,勾画出让你发笑的内容,想想你为什么会笑?”学生勾画批注,讨论交流,很快就把相声的语言特点回答出来:一是通俗易懂,风趣幽默;二是生动形象,说唱结合;三是同音谐音,一词多义。


(二)观看影像,形象领悟,激活学生


学生虽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、理解,但阅读课文时仍显单调乏味。这时,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马季表演相声《打电话》的视频,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。


大师马季夸张的动作、丰富的表情、抑扬顿挫的语言、说唱的艺术、妙用的道具、独特的服饰等,给了学生全方位、全新的感受,可谓“一举激起千层浪”。大家兴趣盎然,手舞足蹈,纷纷提议要表演相声。课堂一下子“活”起来。40多名学生模仿马季,手持文具盒当话筒,绘声绘色地表演着。视频的形象展示充满魔力,让学生对相声产生兴趣,中华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慢慢扎根。


(三)移动终端同步,反馈现场,体验成功


当学生模仿马季,把座位、走道、讲台、门角、窗边变成舞台,绘声绘色、入情入景地表演相声时,教师一个人当观众,兴奋地将每个学生的表演录下来,及时在大屏幕上播放。全班学生一起欣赏这千姿百态的表演,欢笑声、鼓掌声,此起彼伏。


教学视频立体展示生活场景,如为学生安上千里眼,戴上顺风耳,插上自由飞行的翅膀,穿越时空认知丰富的世界,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,有效促进课堂教学。


135编辑器

三、多媒体画面丰富学生想象


语文学习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。在教学中,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画面,找到思维发散点,引发学生想象、创造。


语文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《清平乐·村居》,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,融叙事、写景、抒情于一体。教学时,教师可将教材插图放到多媒体中,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、想象。



这个教学环节是: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,教师运用多媒体,定格书上插图,配上音乐,动画依次跳出以下文字,停在画面中的人物翁媪、大儿、中儿、小儿的身旁。


*翁媪:想象对话       

*大儿:想象心理活动

*中儿:想象表情        

*小儿:想象系列动作变化


有了音乐图片和动感的文字,学生可以进行丰富想象——对话、心理活动、表情、变化过程,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。学生小组讨论后,可汇报他们从画面中看到的能够延展开的想象,丰富生动,合理奇特。 


学生写作时常常感到“无米下锅”,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不是没经历过,就是遗忘了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,我班就开设了“生活镜头”的写作课程,开始是由教师捕捉一些学生生活的镜头,插入音乐,在每周两次的“小练笔”上播放,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,推测前因后果,如动作、语言、表情、心理。之后是20分钟的练笔,学生自己拍摄制作拥有丰富生活场景的多媒体图片,定时播放,全班写作。


《轻轨的穿越》《过马路》《爬攀越墙》《桂花树下》《午餐时分》《义卖》等多媒体画面,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多彩世界的窗口,学会多角度观察,让“生活镜头”写作课程成为学生的最爱。大家一起观察生活,聚焦画面,生动描写,个性评论······多媒体画面激活了学生思维,启迪学生智慧,让学生学会个性表达。


135编辑器

四、重难点遇见微课,逐一突破


微课的“妙”在于它的“微”,小而精也能爆发强大的生命力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常规课堂上,笔者制作的微课时长一般三分钟左右,常常是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设计,用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当主角,饶有趣味,让课堂充满动感和活力。


语文三年级上册《小摄影师》一文的编写意图之一是认识“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”,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。教师可以把它当作第二课时语文知识运用的重点进行设计,用微课促进目标的达成。其重点环节如下。



第一,勾:请学生勾画文中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对话,再读读对话。

第二,议:同桌讨论,可从对话中读出什么。

第三,构:教师与学生聚焦典型的几句对话,建构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—— 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。


“是你扔的纸团吗?”高尔基问。

“是的。”小男孩站起来,鞠了个躬,“请让我进去吧!”

“来吧,我让他们放你进来。”高尔基说。

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,咧开嘴笑了,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,说:“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。”

……


请学生认真体会以上对话,说说能从中发现什么?

课堂实录如下:


生:我发现小男孩很有礼貌,向高尔基鞠了个躬,还说了“请”。

生:小男孩很好奇,仔细打量着高尔基。

师:从句子内容上,你们有发现,那从引用对话的方式上有什么发现吗?


这时,PPT中对话的提示语下面出现横线,学生观察片刻,手举得高高的。


生:我发现提示语有的在前面,有的在后面。

生:还有的在中间。

师:还有吗?

生:哦,标点不一样!提示语在后面的,用的是句号;提示语在前面的,用的是冒号。

师:提示语在中间的呢?

生:用的是逗号。

师:大家从提示语的位置、标点上发现了秘密,还有发现吗?


教室里一片沉默,这时PPT中句子里的“鞠了个躬”“仔细打量”“咧开嘴笑”“指了指”变成红色,笔者用启发的目光看着学生。


生:提示语写了动作。

生:还写了神态。

师:还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情感?

生:男孩对高尔基的尊敬和热爱。

师:高尔基的情感是——

生:对小男孩的关心和爱。

师: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把对话读一遍。


教室里响起充满感情的朗读声。


第四,结:用微课进行总结。学生有了上述的知识建构,但还是零星的碎片,需要有条理的总结,这时教师可播放三分钟微课进行小结。大屏幕上出现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: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。他们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怎样写好人物对话,要点有三:(1)提示语的位置应灵活多变,可以在前、中、后三个位置;(2)提示语后面的标点各有不同,在前面使用冒号,在中间使用逗号,在后面使用句号;(3)提示语中还应写出说话时的动作、神态、心理活动等。


当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处于零碎、模糊的状态时,用微课进行总结、提升,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。所以,当学生看完生动、形象的微课“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”后,对如何引用对话,有了清楚的认识,这种用微课总结知识点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。


第五,用:教师可请一名男生和他一起表演《来客人了》,用上已经学习的写好对话的方法,很自然地就能写出人物对话。


在资源获取便捷的今天,教师还应有意识把一个个微课连点成线成面,最终形成完整的微课体系,便于学生自主学习、巩固。


“互联网+教育”时代的到来,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,微课、微视频、动画等各类资源进入语文课堂,是对语文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。可以发现,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,学习方式发生改变,课堂教学效率逐渐提升,学生视野得以拓宽,创造力也在加速增强。信息化教学,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。


(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教师,重庆市特级教师)



文章来源: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2019年第2期

责任编辑:孙建辉

微信编辑:李中华

监       制:朱哲



往期荐读

开学准备 | 刷题千万道,不如让学生搞明白这38个问题

开学必备!送给教师的7款微信小程序

STEM教育北京经验大起底,拿去即用 | 创新课程

成立仅5年的北京中学,STEM教育经验缘何如此老到 | 创新课程

原汁原味的美国STEAM课堂什么样?(内附课堂教学视频)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